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4.9%。据预测,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将达到2.42亿,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到16.9%,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将超过三分之一。中国是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基础上迎来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趋势,在生育水平不断降低、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家庭照料日渐式微,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到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但与现实需求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依然相对滞后,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和城乡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其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养老服务资源不足与结构性失衡、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政府职能缺位错位、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的竞争不平等,不仅造成了养老服务资源的重置与浪费,挤占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市场空间,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实际养老服务需求。
2013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关于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民营或企业的问题,旨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的投资和运营,从而激发活力,明确职能,提升养老服务业水平,提高老人生存质量。但由于现有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且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改革试点困难重重,公办养老机构实现全面转制依然面临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社会实践小组试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的梳理,结合对京津冀地区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实地调研,分析公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转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为尽快推动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养老服务问题提供一些实证参考。